抗战老兵马凤楼:岁月无情志不减,赤女情怀耀天心

发稿时间:2015-09-09浏览次数:625

 

转自:团委太阳花工作室 

    2015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。在历史的硝烟中,血与火的交融铸就了难能可贵的抗战精神,这种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财富,激励着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、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。

    一个民族,一个国家,如果没有自己的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,就会失去凝聚力和生命力。历史是好的教科书,也是最好的老师。习近平总书记的一系列重要讲话为我们学习和研究抗战历史,正确认识昨天、精准把握今天、努力开创明天提供了基本遵循。

    鲁迅先生曾经说过: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,就有拼命硬干的人,就有舍身求法的人,就有为民请命的人——他们是中国的脊梁。一切探索救国救民的先辈们是中国的脊梁,伟大的抗战英雄是中国的脊梁,而我们,必将成为新世纪复兴中华民族的脊梁,就是因为有这么多的脊梁,中国才会有振兴的一日!

    值此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,让我们一起走近身边的抗战老兵,南京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马凤楼教授那绚丽如诗歌的人生! 

少年进步心向党,护校斗争迎解放

    马凤楼教授生于1924年,1937年卢沟桥事件后,八路军进驻家乡白洋淀。受进步思想的熏陶,抗日斗争的洗礼,民族危难之际,作为一名高小学生,在敌人持续轰炸的威胁下,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:阅读进步书籍、学习时政文件《论持久战》,编印宣传刊物《呼声报》、进行街头演讲等等。1943年暑假转学南京模范女中高二理科班,1944年参加“南京市大中学生互助会”,读书理智,寻觅真理,提升自己的思想觉悟,出版《学生》月刊、《女青年》期刊,成为新时代女青年的领头人,并进行演讲:呼吁同学不要醉生梦死、甘当亡国奴。1945年她正式成为一名南京地下党员,而后积极响应学生运动浪潮,巧妙引导“打米店”事件,应变、护校,迎接解放,成立“留校同学应变委员会”,促成临时领导机构“三人领导小组”,以千百个不眠之夜,迎来黎明,迎来母校的解放。

投身公卫育英才,艰难传承谱华章

    1951年9月,马凤楼教授积极响应国家预防为主的卫生方针,报名参加第一届公共卫生高师班2年的学习,从此走上预防医学教育的道路。1954年赴北医进修营养卫生学,1955年又专业调整至山西,进修一般卫生学。1962年,着手创造条件起步毒理实验工作,后遭“文化大革命”的冲击被迫暂停,但建立的网络基础却未中断,后得以持续发展。1974年又作为主要负责人开始着手恢复卫生事业,而后不断完善卫生教研工作,增设卫生毒理学、卫生化学教研组,成立了独立研究所,为后来建成毒理学重点实验室奠定了坚实基础。

退而不休续新篇,耄耋甘为孺子牛

    马凤楼教授1989年底65岁时离休后,一直长期关心学院和学科的发展,起到了标杆和关键指导作用。作为毒理学实验研究的创始人,积极参与学科的申报评审工作,帮助学院1995年成功申报了“保健食品功能试验定点单位”和建立了“营养与食品科技研究所”。1996年被授予全国科普先进工作者。1999年10月,校庆六十五年之际,在女儿下岗家庭面临种种困难面前,捐出所有积蓄十万元,设立了“马凤楼戴汉民奖学金”,用作公共卫生预防医学专业的加奖学基金。表达了对母校和公共卫生事业的拳拳之心。

    追寻革命老兵,聆听峥嵘岁月 ,国之瑰魄,残影虽微,光阴我辈 。烽火少年初启蒙,奠定终生志报国。励志求学转南北,隐蔽战线女英豪。南医公卫几兴替,呕心沥血建功劳。勉掖后学马戴奖,德高望重永彪炳。

 

 

 

 

  

文字编创:曹慰栋

图片编创:张  勇

责任编辑:王晓丽